小学语文教材引争议
数十篇课文被指存贬中崇洋倾向
与此同时,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,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,在520余篇选文中,涉及外国内容的只有80余篇,约占15%。据《瞭望》资讯周刊
部分小学语文课文引发争议
外国孩子十分优秀,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;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?学写中国字,先认外国名?……近日,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,认为“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”。
反映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存在“贬中崇洋”现象的受访者认为,相关“问题课文”有数十篇之多,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国小孩名字讲的正面故事,却换成了外国小孩名字。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《窗前的气球》,讲的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,主人公却是“科利亚”这样典型的外国人名。
“如果将科利亚改成中国化的‘小科’‘小亚’,也完全不影响阅读。”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城学校语文老师吴敏说。
类似讲述外国儿童优秀品质的课文在部分受访者看来有点儿多:二年级下册第7课《我不是最弱小的》中,有勇敢保护弱小者的“萨沙”;三年级上册第32课《好汉查理》中,有热心照顾邻居的“查理”;三年级下册第6课《燕子专列》中,有冰天雪地中保护动物的“贝蒂”……
同时受访者指出,中国儿童的形象在一些课文中显得较负面,以至于经常要“脸红”。三年级下册第5课《翠鸟》中,用第一人称“大家”说出了“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”,却被老渔翁制止,“大家的脸有些发红,打消了这个念头”,接下来的就是上述第6课中爱护动物的“贝蒂”,形成鲜明对比;二年级上册第7课《一分钟》中,主人公“元元”因贪睡一分钟而上课迟到二十分钟,最后“元元”“红着脸”,“非常悔恨”……
还有就是原作本来是反映外国人的负面品质,改编时竟替换成了中国人名字的情况。比如,《蓝色的树叶》一文,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自私不愿意把绿色铅笔借给同桌、同桌不得不用蓝色铅笔画树叶的故事。课文注释栏中标明“本文根据瓦·奥谢叶娃作品改编”。很显然,编辑为外国作家,但改编后主人公则成了中国人名“林园园”,配图也是典型的中国小孩形象,最后主人公又“不由得脸红了”。
教材中还出现了“学洋名,认汉字”的反常现象。例如,《窗前的气球》《卡罗尔和她的小猫》《动手做做看》等课文,都要求学生学习主人公“科利亚”“卡罗尔”“朗志万”“伊琳娜”名字中的“科”“卡”“朗”“伊”“琳”“娜”等汉字。
最新推荐
点击排行
- 417241澳门太阳集0638召开十八届七次全委(扩…
- 3113922017年“全国工会就业创业援助月”…
- 193513自治区总工会关于印发《广西壮族自…
- 139864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学问宫管理的意…
- 119635市总工会副主席杨隽深入基层慰问劳…
- 116106做好意识形态引领,全力推动工会宣传…
- 95487澳门太阳集0638召开工会工作务虚会议…
- 93308澳门太阳集0638开展2018年春节送温暖…
- 90439澳门太阳集0638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席宣…
- 780710温暖送到心坎上 帮扶落到精准处…
近期推荐